【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乡村行·看振兴】东冶头村:产业齐发力 增收路更宽
一场悄无声息的冬雪让山川乡野寂静了下来,但走进昔阳县东冶头村却是另一番天地。一栋栋新修建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头,大棚里,融融暖意伴随着泥土的芬芳迎面扑来,放眼望去,西红柿、黄瓜挂满枝头,长势良好,一派果实累累的喜人景象。
12月12日,在村民白瑞林的有机蔬菜大棚里,一根根黄瓜长势正旺。这几天,正是黄瓜售卖的黄金时期,他和老伴儿正忙着采摘,准备当天售卖。
“我们隔一天摘一回,每次摘500斤,黄瓜产量高、品种好,吃着又甜。”白瑞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些天的收购价格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2元左右,最低也有1.5元,单单种植黄瓜年纯收入就在5000元以上,咱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小日子也越过越好。”
不到两个小时,白瑞林和老伴儿就摘满了十箱,每箱50斤,共500斤。经过上秤和简易包装后,被搬运到了收购点。
“今年新建的高效农业大棚现在全都处于挂果阶段,蔬菜订单国庆节前就签了,我们现在是全力以赴搞生产,大家的干劲大着哩。”东冶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眭丽平说。
东冶头村交通便利,339国道穿境而过;松溪河穿过,水资源丰富,是昔阳县农村最大的商贸集散地,有商户130多家。近年来,东冶头村坚持党建引领,结合本村特色,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区位优势,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劲“引擎”。
“我在蔬菜大棚从事锄草、人工授粉、采摘等工作,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村里建了大棚,我在家门口既能挣上钱,又能照顾了家,真不错。”正在大棚里给西红柿修剪枝条的62岁村民李同芳喜笑颜开地说。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既撑起了产业振兴的新希望,又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据介绍,全村23个集体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种植周期短、产量高,是“短、平、快”的富民产业,且从育苗、栽种、管护到成熟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使得除本村外,邻村村民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通过季节性、临时性务工,使蔬菜基地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我是邻村静阳的,在东冶头村的蔬菜大棚干了五六年。今年东冶头村蔬菜大棚扩建以后,工资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希望今后大棚发展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村民翟爱珍说。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据了解,东冶头村除用大棚壮经济促进产业兴旺、以产业带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外,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提升产业发展为基础,不断加快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今年以来,该村招商引进了“天邦·汉世伟”集团昔阳县东冶头镇种猪场项目以及公猪站项目。种猪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210亩,设计存栏为6000头种猪,年出栏优质仔猪15万头规模,实现年产值1.5亿元;今年刚投产的公猪站,存栏850头,占地70亩,投资上亿元,是华北地区第二大公猪站。该站既能养殖盈利,又可进行科研教学。
此外,东冶头村还按照“建基地、延链条、聚集群”计划,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广“粪—沼—肥—菜”的粪肥还田模式,实现种养体系的循环发展,不断推进蔬菜产业提质见效;两个大型猪场规模化发展将带动东冶头村养殖业的多元化、快速化兴起,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从一颗蔬菜、一个产业,到如今的多元化发展,东冶头村实施规模经营促增收,乡村振兴绽放多元活力。目前,东冶头村种养结合、文旅商贸、加工销售的产业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直接带动全村年人均增收1.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张谦 葛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