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随笔 | 竹林清风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一语道出了爱竹者的心声。 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千百年来,不仅产生了精美的竹制器物,也涌现了众多的咏竹诗句。人们缘何对竹不吝笔墨?这是因为竹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精神风貌,承载了国人的内心理想与精神追求。最喜凉风来,翠竹有清音。细读这些咏竹诗,我们便可有深刻的体会。
咏竹诗里有理想人格。《诗经·卫风·淇奥》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诗一唱三叹,反覆吟咏。这位君子就像那片绿竹一样,仪表庄重、才能卓越、品德高尚,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白居易写过《养竹记》:“竹似贤,何哉?”究其原因,是因为竹本固、性直、心空、节真,令君子见物内醒、见贤思齐。吴镇《野竹》里有两句诗:“虚心抱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虚心抱节是竹子与生俱来的特质,野竹虽生在幽谷、环境艰苦,却不自怨自艾,而是抱朴守拙、虚心若愚,和清风白月相互吟唱交流,诗人爱的正是这份安之若素、宠辱不惊的沉静。
咏竹诗里有关好生活。《吴越春秋·弹歌》是一首只有八个字的短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全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对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劳动场景、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柳宗元笔下的竹则充满奇幻色彩:“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靠着险峻的山崖泊船而居,早晨取来清湘之水、燃起楚地之竹;待到日出烟消,但闻欸乃之歌声,响彻在青山绿水间。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诗人把烟火生活写得超凡脱俗,因为这正是他向往的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
咏竹诗里有忠贞爱情。相传舜死于湘之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奔丧痛哭,挥泪沾竹,竹尽泪班。后人遂用“斑竹、湘竹、湘妃竹、湘篁染泪”等写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李贺的“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写出了这一故事的神髓。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葱绿的筠竹历经千年而不死,恰如爱情之花永不凋谢。魏晋时期有一首描写竹子的诗歌:“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描述了青年男女在“竹醉日”相遇产生爱情的场景,借竹子结根道出对爱情的祝福,希望男女之间的爱情如竹子一般长青不凋、欣欣成长。
咏竹诗里有家国情怀。“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诗如其人,王安石的《咏竹》写的既是竹的坚韧操守和不屈气节,也是他自己的刚硬秉性。纵观王安石坎坷跌宕的一生,竹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的气质,正与他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相得益彰。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街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闲卧听雨却不得眠,窗外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在诉说民间疾苦。而自己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自己的心。寥寥数笔,写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字里行间满满的家国情怀。
竹有清骨,独笑苍风。古往今来的咏竹诗内涵丰富、意味深远,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人们喜爱竹、歌咏竹,或以竹自喻、或托物言志,写不尽的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执着、对家国情怀的坚守。(杞县纪委监委 孙利娟)
原文链接:https://www.hnsjw.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jdzjzfyw/xlbd/articleed36e0ab8c5a498285f22fb22556b1aa.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廉政小说 | 一地槐花
下一篇:鹤壁:多举措监督护航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