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热点专题 >正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1-13 来源:四川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佚名 0

  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与推动力,与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别,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推进原创性关键性技术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5月13日,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成都举行,重点研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并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把准“新质”与“高质”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四川高质量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进方向相一致,是承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生产力新质态。从形成过程来看,随着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前沿科技与先进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系列富有生机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形成,并切实改变着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新质生产力正是在继承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瓶颈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从核心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紧密契合。从演进趋势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之源,不断升级壮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会随之持续演进,并引发科技与产业的新一轮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反映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现状,顺应“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别:

  创新成为主导性因素。科技创新深入渗透并与生产力三要素紧密结合,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革新生产工具及发掘新型生产要素等方式,深刻重塑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形态、功能与耦合方式,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转变。

  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历次科技革命既会给予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机会窗口,也会加速扩大国家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只有加速发展最前沿、最新兴、最具潜质的技术,才能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并非普通的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创新所引发的生产力提升,而是由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引发的生产力质变。

  “技术突破-资源配置-产业升级”三者有机融合,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之源。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契机,各层次、各领域的先进技术将加速迭代、交叉融合、彼此成就,形成广泛、持续的技术变革。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信息、知识、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实现深度融合与创新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突破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奠定物质与技术基础。先进产业的发展又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与管理方式创新的源头,由此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循环机制。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二者理念共通,共同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在根本宗旨与基本特性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的重要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契合。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将促使生产力要素组合创新。协调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科技高速迭代、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生产力要素组合方式将更加合理高效,城乡间、区域间、产业间要素资源流动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助力中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孕育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凭依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只有在开放场域的交流、碰撞、合作、互促中才能进一步发展。从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解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服务于提升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于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也是关键路径和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将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条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推进原创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若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首先是提升和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若干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拥有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前沿技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其次是形成系统协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加速产生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广阔平台与坚实保障。

  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高度的历史提升,而新的产业革命与产业结构质态演进通常始于科学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可以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理解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关系到新质生产力能否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使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与支撑作用,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首先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有机衔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其次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推进路径,以数字化、绿色化赋能产业结构深层次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规律,激发社会生产活力与创造力。现阶段,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而且涉及发展方式转换与体制机制调整。如果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便难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长期发展,这一先进生产力当中所蕴含的发展新动能也难以得到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促进资源互通、技术交流与平台共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原文链接:http://www.scjc.gov.cn/scjc/rdzx/2024/5/20/d84b6694aa2c4155bd980cdd5831150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调研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调研网 jj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