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丨华服锦绣焕新章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探访“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
华服锦绣焕新章
北京服装学院为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设计的系列奥运服装。刘同华 摄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学童包。刘同华 摄
“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现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供图
中国历来享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盛誉。唐代孔颖达注释《左传》在解释 “华夏”时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衣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日前,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承办的“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引起关注,200多件服饰述说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服饰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服饰是中华礼仪的一种重要载体
服饰,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诞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完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服饰形态多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神韵、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遗产。
中华服饰在世界服饰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对丰富世界服饰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丰富多彩的中华服饰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中生长起来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志云认为,中国古代衣冠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庞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无可匹敌,“衣冠王国”的说法,可谓当仁不让。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中国衣冠服饰从内容到形式,真正是气象万千,博大精深,不可胜数。在这样一个长的历史时段里,中国的服饰虽然代有所变,但基本形制变化较少,其延续性与稳定性都很突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从王勃“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的人间温情,到杜甫“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精致典雅,再到李贺“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衣带当风,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志云认为,在传统文化中,服饰可以说是“礼”的一种重要载体,礼的丰富意涵被投射在衣冠之中,服饰不只是遮身蔽体的实用品,更是充满了象征与寓意,这构成了传统服饰文化的鲜明特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衣冠服饰成为集政治、伦理、道德、等级、地位、民族等为一体的符号象征。
回望历史深处,中华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衣冠大国,中华服饰在兼容并蓄中融合发展,历朝历代服饰样式各异、纹饰精美、工艺精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的“衣冠流传”服饰保护单元,展示了通过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性修复的古代服饰,包括汉代云气吉语纹锦、北魏素绢裤、唐代团窠对鸟纹锦、元代织金锦、罟罟冠罩、辫线袍等。借助今天的技术进步,我们可以领略这些服饰及织物原本的风采,了解其形制与织造工艺中的奥秘,感受文物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与时代精神。
在交融中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服饰文化
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多元一体”民族服饰单元,我们不仅从礼仪角度来理解中华服饰的人文之美,也从工艺角度品味装饰之美,还可以从材质角度领略自然之美。展品中包含数十项非遗技艺与传统工艺,例如缂丝织造技艺、火草织布技艺、枫香染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精妙绝伦,共叙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璀璨篇章。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副馆长袁宗刚告诉我们,自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推动了华夏服饰的一次大革命,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都可以看出明显的融合。在今天,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如黎族男子的短裙、苗族的百鸟衣等传统服饰,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形制,这正是各民族服饰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
据《隋书》记载,隋朝时西域高昌国王麴伯雅主动向中原文化看齐:“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麴伯雅值得历史和后人铭记,他在推动西域和中原的交流融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麴伯雅为了摆脱突厥的控制,遣使交好中原。608年,向隋朝进贡。第二年,隋朝皇帝西巡,麴伯雅领头,组织西域27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相迎,其壮观场面为西域历代少见。后来,麴伯雅又亲自前往长安并随隋军出征。回到高昌后,他下令全国国民解辫,并改穿中原服饰,也就是前文所述“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
《礼记正义》里说:“衣服文章,所以表人之德,亦劝人慕德。”服饰不仅关乎治国,也关乎修身。以服饰象征道德,使穿着与道德教化统一,这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突出特点。比如荀子就认为“诚美其德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藩饰之,以养其德也”,意思是可以通过服饰来彰显人的美德。
通过中华服饰,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创造;还能借此透视出自古以来中华服饰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如赞美和尊重背后的浪漫与克制。
从审美的角度看,服饰既有道德功能,也具备艺术功能。“其实无论怎样变化,传统服饰艺术内在的共性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以含蓄、自然、和谐为美,重意不重形,追求外在之美与内在之善的统一。这些特点,正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的影响下形成的,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建筑等都具有共通性。”张志云说。这样的道德教化功能、艺术审美价值体现在各个民族的服饰当中,这在世界上也是鲜见的。
历史上多样化的服装服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多样性生存环境的深入互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介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发展持续而广泛,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彼此不断兼容并蓄,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服饰文化。”
中华服饰文化是生动活泼、勇于创新的
谈及传统服饰保护,田辉介绍,民族服饰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对一些珍贵的服饰、纺织品进行了修复;还针对一些文物级服饰展开服装形制、织物材质、装饰纹样、染色技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这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服饰文化的现代传播。
比如展览中的“锦绣华彰”服饰复原单元,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与科学的复原方法,向观众展示从秦汉到明代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服饰的经典形态与精美细节。例如敦煌莫高窟服饰艺术再现、历代婚服艺术再现、历代典型服饰复原等,力求重现中国古代服饰的风采,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着装风格、社会风貌与审美趋向,增进对历史的理解与尊重。同时,这一过程也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使古老文化在当代得以新生。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奥运会是目前世界上体育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平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举世瞩目,北京服装学院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设计实力为这两届体育盛会设计、制作了系列服装,构成了国家赛事盛会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据悉,奥运服饰在设计时,注重从各民族服饰中汲取优秀养分,融入时下流行元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华服饰文化是生动活泼、勇于创新的。“我们的服饰体现了文脉传承的伦理与法则,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之一,表现出以更宽广的视野践行传统与当下、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袁宗刚说。这些推动中华服饰文化与时代结合并走向世界的努力,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xwhc/yw/202410/t20241018_859519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