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 不诱于誉 不恐于诽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写道:“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其意思是不为赞誉所诱惑,不因诽谤而恐惧。这告诫人们,自己要努力向上,做一名真正的君子,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褒贬。
元代诗人王冕著有《墨梅》诗一首,“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言志,歌咏言。此诗吟诵的是墨梅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诗词启示为政者,保持从容清醒的定力、埋头苦干的意志,方能留得清誉、传得政声。倘若“诱于誉、恐于诽”,总是受人的言辞所左右,必然会分心走神,止步不前。
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会面对各种说辞,包括很多赞扬、美誉之语。夸耀人的话,往往有两面性,正确对待可以激发工作热情,促使积极上进。反之,就可能成为一种包袱,阻碍自己前进。再者,“名过其实者损”,赞美的话接受得过多,容易使人飘飘然,影响成长进步。
西谚有云,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换句话说,谁能在赞誉声中保持清醒,谁就能不诱于誉、大道直行。齐人邹忌,可算是个清醒者,当身边人都说他比徐公美时,他却十分清醒:“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正是认清自己,不自以为是,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从而尽到一名策士应尽的职责。
古人提醒,“一事之能无轻奖,一语之俊无妄夸”。然而,世间陋习,多喜于顺耳之言。要知道,美言美语听多了,有时并非好事。《风俗通义》中讲了一个故事:“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作者指出,“杀君马者路旁儿”。其实,杀快马者并不仅是道旁之人,还有喜欢听赞美之言的乘马者。
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记载,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一直受乡邻追捧,结果本该成就大才,最后却“泯然众人矣”。《史记》记载了赵括的悲剧,面对“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的虚夸,赵王信以为真,拜赵括为将,导致四十万赵军一战败北。由此可见,溢美之词不加辨别,盲目听信,其危害何其大矣!
鲁迅先生曾写有《骂杀与捧杀》一文,其意是告诫我们,欲置人于死地,可“棒杀”,即打死对方;也可以“捧杀”,即用不实的吹捧,使对方在自我陶醉中丧失斗志。“谄谀我者,吾贼也。”避免捧杀,不诱于誉,保持清醒是一剂良药。当然,对于别人的诽谤,也不必过于恐慌,清者自清、正者自正。倘若与别有用心的人缠斗过久,不仅降低自身格局,还会影响个人工作、影响单位事业发展。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经过一番拼搏,很多党员干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中迷失自我。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检视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坚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中有数、警戒自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全神贯注、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赢得新的更大光荣。(桑林峰)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pl/202112/t20211206_2557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共同富裕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