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的一年,结合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协调,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重大问题
站在承上启下的时代潮头,要无愧历史担当,需保持更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此大背景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总方法论。
有机构和专家预测,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左右,总量超过1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万美元。也有预测显示,虽然整个“十四五”规划中没有明确定量指标,但明年的潜在增长速度应在5.5%左右或以上。
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新表现、疫情反复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发展常态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内部压力,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敢于过险滩、闯难关,啃下“硬骨头”,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效能是财政运行的内在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强调提升效能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一些国家的物价、房价大幅上涨,全球债务危机的风险日益凸显。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既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又强调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精准有效,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特别是,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不搞“大水漫灌”,而必须“精准滴灌”,向科技自主创新、向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升级、向民生保障等关键战略领域聚焦。
12月以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相继出台,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第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明确指出2021年经济工作中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为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特别是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新产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重要政策主张。
站在新发展阶段、结合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格局,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新举措对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促进平台经济更加规范、更有活力和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第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综合平衡。
近年来,我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但总体来看,供给端升级仍然无法全面满足需求端变化,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与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要突破供给约束,就需进一步提升供需适配性,特别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对于数字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就是供给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
目前,资本无序扩张的潜在风险逐渐呈现出金融异化的态势,大幅提高了“脱实向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国家数字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此,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除了在占GDP比重上还有提升空间之外,还需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有助于数字经济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水平,也有助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
第四,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完善产业体系不仅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还要把握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科学家与企业协同合作创新的关系。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离不开为科学家与企业协同合作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现实中,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结合“卡脖子”等情况,应牢固确立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理论,积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举国体制,组织攻克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难关。
今年,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以工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科技底色为例:2021年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0%和15.4%。在“双碳”目标牵引下,我国传统产业环保改造升级力度也持续加大,绿色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增加,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新时代,要更加注重对外开放的综合效益以及扩大内需为主的总体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完整性,处理好与经济安全、人民福利的关系。
逐步摆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外围”或“依附”国家的地位,绝不是复制通过经济掠夺强制建立“中心—外围”的依附关系,而要通过双向开放型载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公平有效的经贸合作,争取世界各国都在国际平台上共商共建共享。
第六,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一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的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受益。
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且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型合作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绘制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蓝图。
第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和经济问题。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别是,要坚持“两个毫无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经济调节力度;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提供精准、优质的公共服务;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扎实推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
坚定前行方向,凝聚奋进力量。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的一年,结合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协调,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重大问题。
(作者:张杨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232/u1ai893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从新年贺词里感悟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