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纪检时评 >正文

教育管理干部更须“治未病”

时间:2019-11-13 来源:中共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0

  《黄帝内经》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预,从而防止病发。在中医看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提前发现端倪,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让人不生病,说的就是“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病如此,教育管理干部也是如此。当一个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如果有人提提领子、扯扯袖子,就有可能将这些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在问题比较严重时,如果有人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有可能起到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的效果。

  翻看媒体披露的被查处党员干部的忏悔录,其中不乏这样的表述:刚开始要是有人警示一下、告诫一声,自己也不会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病”变成“大病”,直到无可救药。这固然主要是这些干部自身出了问题,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有的部门和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对问题和错误睁一眼闭一眼,用庸俗的一团和气代替了党性原则,其结果并不是保护干部,而是害了干部。

  治未病要抓早抓小。孙思邈《千金要方》有云:“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思是,在疾患未起时就消除它,在疾患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在疾患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祸患生于幽微,防范当于未然。对于党组织而言,要注重发现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督促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止“未病”“欲病”演变成“已病”。(史学杰)


原文链接: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gzdt/plzc/articleaf1baaf823ff442e89755db6f29395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调研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调研网 jj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