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航指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深刻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历史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多年而不曾断绝,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尽苦难而不断奋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现实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正是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自己的路才拥有无比强大的底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
从世界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激荡越发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凸显,“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还没有完全转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它所具有的和而不同、知行合一、与时偕行等理性思辨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资源,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和持久价值,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提供了坚实根基,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鲜明提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了正确的历史观与坚定的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正确历史观与坚定的历史自信。只有善于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全面认识历史进程,深刻把握历史规律,才能在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彰显了正确的文化观与宏阔的文明视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对文化作用的正确认知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宏阔视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倡导兼容并蓄、美美与共,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一道,共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都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完成时代任务,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取舍、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始终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也为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释放思想伟力。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持续繁荣与不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文化支撑。(董晓彤)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84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严查损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
下一篇:把严管厚爱贯穿年轻干部成长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