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细节看减贫之道
图为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全景。赵文君 摄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鑫宇撰著的《中国政治的细节:一个县的减贫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选取山西省岢岚县的减贫治理作为样本,阐释了中国减贫治理在村庄、县域和国家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过程,分析了中国县域减贫案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之治”,让读者透过细节读懂中国减贫之道。
消除贫困的“基因”,唤醒沉睡千年的小村庄
岢岚县坐落在中国北部的群山之中。直到2015年,仍有8万多居民零零散散地居住在大山里的332个村庄和几个稍大一点的市镇里,贫困人口比例达到31.8%。
但仅仅在3年之后,岢岚县所有人的收入就超过了最低收入线,不再被列入国家所认定的贫困行列。在随后的时间里,这种收入水平的提升被巩固下来。到2020年,岢岚县的贫穷与落后已成为历史。
如今的岢岚县,被整合后的近200个村都有了全新建设的整洁街道、坚固的房屋、颜色协调的建筑屋顶和外墙。村合作社纷纷成立,让土地上的生产变得更有利可图。一些村庄尝试建立民宿和饭馆,开始发展旅游业。与2015年相比,这里的村民有了改变生活的激情。
沉睡千年的贫困村庄,是如何在中国的减贫治理中被唤醒的?
首先必须弄清楚,深度的贫困有深层次的原因。本书认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深度贫困的因素有三个,即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向最后的、最深度的贫困发动决定性一战,就必须明白如何克服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的顽固障碍。
中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总共搬迁了数万个自然环境恶劣的村庄。扶贫搬迁的成功为脱贫攻坚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村庄围绕搬迁所开展的政治活动展示了中国基层治理的细节。观察这些细节,才能理解像移民搬迁这样巨大的治理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移民搬迁并不是脱贫工程的全部。在减贫治理中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如何为贫困家庭提供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为离开土地的人提供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为仍然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增加收入,为少部分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者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这需要一种高度精细化的扶贫政策,精细到每个家庭、每个人。
此外,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还要克服落后、消极、愚昧的思想文化,重新激发乡村组织、家庭和个人创造的活力。在岢岚的村庄可以看到,为了鼓励村民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会议而设置的积分兑换制度,还有关于卫生和敬老方面的评比。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转,使得村民的思想和习惯出现了改变,对集体的认同感更高,村庄组织重现活力。
岢岚不是中国集中资源打造出来的一个脱贫样板,而是最后几百个同时脱贫县中普通的一个。因为它普通,所以它的改变也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最贫困地区都能在岢岚身上找到相似性。另一方面,岢岚消除贫困的实践和中国其他地区同期的经历相似。正因如此,本书才能“以岢岚为例,说明中国深度贫困村庄的减贫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在脱贫攻坚中成功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系统
为什么减贫政策在岢岚和中国的其他地区能够成功?
作者认为,中国在脱贫攻坚中成功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系统。本书通过岢岚减贫治理,展示了这一治理系统的完整框架。治理活动是在某个地域或人群中发生的,针对解决具体领域问题的活动。不管治理发生在哪个地方、哪些人群之中,也不管治理活动是为了减少贫困、保护环境还是消弭纠纷,都需要依赖三个层次的努力:在宏观层次上,国家提供正确有效的政策和外部资源支撑;在中观层次上,地方政府把宏观政策和资源转化为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在微观层次上,相关治理主体在合适的外部条件引导下形成集体行动,推动治理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脱贫攻坚的治理系统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专业人士和民众等主体都在共同发挥作用,因而治理是在多层复杂系统的联动中实现的。
在中国减贫治理的各个层次上,政府“看得见的手”推动系统内“看不见的手”发挥共同治理作用。也就是说,治理是“有意识的设计”和“自发解决”相结合的结果。政府的目标是推动实现“化学反应”,调动相关治理主体自主地、共同地发挥作用。本书各章展现出的许多事实都印证了这一点。
以“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为例,它围绕着实现经济权利,而不是达到某种富裕水平。对于贫困户来说,有了“两不愁三保障”并不等于走向富裕,但可以拥有和其他人一样追求富裕的基本条件。这种旨在向贫困家庭“赋权”和“赋能”的目标,比简单设置某个收入标准作为政策目标要明智得多。
政府“看得见的手”拉起了“看不见的手”,这种能力构成了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部分。实践证明,如果国家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发挥正确的作用,那它应该是越强大越好;它应该与别的主体协调,而不是相互掣肘。政府的治理能力是整个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关键因素。
中国减贫治理背后,有着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制度优势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第一项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直接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进程,而且给全世界消除贫困带来了巨大信心。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作者认为,在中国,政府层面的治理活动和社会层面的治理活动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而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方法不是将政府权力延伸到社会每一个细枝末节,而是通过党的力量建立超越政府管制的、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党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治理主体,既实现对政府的领导,又可以直接提供源于社会、用于社会的治理服务。
在中国乡村的减贫治理中,除了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还可以看到共青团组织派去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支教团,妇女组织发起的妇女和儿童发展项目,等等。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团体在中国的减贫志愿服务中始终发挥着主力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党还支持发展各类市场主体,以实现生产力的进步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就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企业的关系,也才能在理论上说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解释中国在许多治理领域的成功。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清晰地理解中国治理经验意义重大。国际移民组织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库记载了世界上许多“有计划再定居”的案例,中国的整村搬迁方案也被录入其中。精准扶贫的概念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引用,赞赏中国扶贫方案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减贫治理实践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重视。
但需要正视的是,实现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所以任重而道远,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家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隔阂。国际社会必须克服人为造成的政治对立,在世界各国推广和实践有效的治理经验。我国成功脱贫为世界各国研究治理的发展留下了更开放的思想空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自强)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88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