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领导活动 >正文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时间:2019-11-13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0

  4.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图为观众在中国航天博物馆拍摄展出的空间站模型。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遵循,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大发展。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近日出版,收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稿共50篇。这部专题文集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及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擘画。认真学习这部专题文集,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向科学进军”,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自主创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对我国如此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多方面的,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之所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这样突出的位置上,是因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这篇文稿中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科学素养,“既当好领导,又成为专家”,做好重大科技任务布局规划,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集中全国各方资源和科研力量,举全国之力开展科技攻坚,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要求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考量,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作出我国科技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重点要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要推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一方面,要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有改革开放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因此,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

  加强基础研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集中作了阐述: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篇文稿中,把人才与科技和教育并提,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以激发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重要着力点,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同时,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时,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作者: 樊锐)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55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调研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纪检调研网 jj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联系QQ:871104617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