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糊鱼汤
糊鱼汤,是鲁西南的一道特色小吃。
《水浒传》里有一段记载:宋江来到江州后,认识了神行太保戴宗和黑旋风李逵。一天,他们三人来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一边欣赏江景,一边喝酒畅叙。一下子结识两位兄弟,宋江心里高兴,忍不住多喝了几杯。忽然心里想吃老家的鲜鱼汤了,便说道:“要是能喝上一碗鲜鱼汤就好了,还可以醒酒!”当地酒馆不会做,就用腌鱼做了几碗鱼汤,味道不新鲜,李逵不高兴了,就跑到江边要买活鱼,没想到与当地船主浪里白条张顺发生了争执,也就有了后来的“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在我们鲁西南,很多乡间特色小吃叫法不一,宋江口中的鲜鱼汤就是糊鱼汤。
毕竟这是一段演义,真实性无从考证。不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糊鱼汤的历史渊源。历经几百年传承,长盛不衰,齿唇难忘。那浓郁的美味,情牵着乡愁,不论是在家的人,还是离乡的游子,只要回到这片热土,都希望能来上一碗。那一刻,在外闯荡的艰辛,思念亲人的煎熬,瞬间都被那香醇浓郁的味道所融化。
“一碗糊鱼汤,赛过人参汤。”糊鱼汤虽然叫汤,但不是那种清澈的白汤,是比较黏稠的面糊。它口感顺滑、汤酸鲜美,没有异味,用的都是一些鲜活的小鱼,经过腌制处理,再挂上一层面糊进行油炸,外焦里嫩,鱼酥味香,馋人得很。往往这个时候,就有人已经开始流口水了。其实,这才完成头道工序,接下来才算进入做糊鱼汤的主要环节。架锅起火,爆葱姜,加清水,等水沸腾后放入炸好的小鱼,经过三五分钟的再熬制,鱼的鲜味充分激发出来,顿时鲜香四溢,一道令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的糊鱼汤马上可以出锅了。
不过,还有一道最关键的工序,就是出锅前的调味,可以说这是糊鱼汤的“灵魂”。倒上几滴香油,再来一点香菜。根据个人爱好,还可以加点香醋、胡椒粉、辣椒油等调味,简直回味无穷。这个时候,你赶紧来上一口,那种河鲜的清淡和汤汁的爽口彼此相融,舌尖上似乎还夹杂着阳光、雨露的味道。闭目遐想,仿佛自己在水浪和白鹭的鸣声中,一同随着渔船荡漾去了远方。
我第一次喝糊鱼汤是什么时候,早已记不清楚了。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镇上读中学的时候。当年学校还需要夜间治安巡逻,时间是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除了全体教职员工值守外,学生干部也要跟着老师一起巡逻。我们班主任张老师,是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我当时既是学生会主席,又是班长,平时和他交流最多,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每次夜巡,我都会和张老师分在同一个组。夏天倒还没啥,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半夜被叫醒,刚从被窝里爬起来那一会最痛苦,一脸困意,一身冰冷,走路都打晃。这个时候,张老师总会带着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悄悄来到学校西南角的小饭馆。
坐到木条凳上那一刻,我已睡意全无,更多是期待,我知道又可以喝上糊鱼汤了。上世纪80年代,老家农村生活很清苦,能喝上一碗糊鱼汤就是一种奢望。落座几分钟,葱姜的香味透过半截布帘飘来。我早已急不可待,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很快,一碗香喷喷的糊鱼汤和两个吊炉烧饼端上了桌。虽然灯光有些昏暗,但鱼汤表面点缀的葱花、香菜,还是把那一个个金黄色的鱼儿衬得分外诱人。此刻,鲜美之气令人垂涎。我赶紧舀上一勺,鲜嫩滑爽的汤汁送入口中,香而不腥,滑而不腻,满嘴的鱼香很快沁入肺腑,美味无与伦比。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那碗糊鱼汤。其实,那个时候张老师的工资并不高,他的女儿刚刚出生,家里生活比较拮据。只是他想用这种方式,来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给予我们这些离开父母、在外求学的寒门学子多一些温暖。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但那碗糊鱼汤在脑海里始终清晰可见……(作者: 孙现富)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0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