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剧社
1932年9月,中央工农剧社在瑞金成立,这是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戏剧专业团体。
《工农剧社章程》规定,剧社以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和文化水平,宣传鼓动和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战争,深入土地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新中国,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介绍并发扬世界无产阶级艺术为宗旨。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工农剧社为发展苏区文艺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是工农革命的战士,艺术是我们的革命武器,为苏维埃而斗争!暴露旧社会的黑暗面,指示新社会的题材与故事英雄,就在革命与战争,赤色革命的战士。创造工农大众的艺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苏维埃而斗争!”《工农剧社社歌》句句铿锵有力。
工农剧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央苏区亮出创造工农大众艺术的旗帜。
1933年3月初,工农剧社召开第四次全体社员大会,讨论设立一个专门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之后,征调青年同志,组成蓝衫剧团,出发往各地公演。蓝衫剧团的演员不脱产,演出的服装就是平日工作中穿的蓝衫。
1933年4月,蓝衫剧团正式组建,由当时在苏区从事革命工作的戏剧家李伯钊任团长。工农剧社举行成立后的第一次公演,蓝衫剧团演出新作《我——红军》。《红色中华》称赞道:工农剧社这一次大规模的公演,无疑是开创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新纪录,可以说,这是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的开端。
工农剧社很快成为苏区戏剧运动中心。剧社总社设在瑞金沙洲坝,各县和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支社。1933年5月20日的《红色中华》刊文称:其时已成立分社的有汀州、叶坪、红校、博生、兴国和江西军区等处,约有会员六七百人。分社在总社的领导下,组织各种活动,培养苏区戏剧运动的骨干,同时担负起政治宣传的责任。
苏区戏剧运动蓬勃开展,各个剧团的演出,都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充分激发了广大军民的革命热情。李伯钊在《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当剧团公演时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晚上打着火把,小的替老的搬着凳子,成群结队地来看,最远的有路隔十五里或二十里的。”工农剧社的工作,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更起到了宣传教育、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扩大红军队伍的作用。
1934年2月,瞿秋白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后,整顿剧社、修改章程,规定剧社在各级苏维埃机关和各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部队内建立工农剧社支社,剧社队伍进一步壮大。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工农剧社总社部分人员随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另一部分人员分别组成火星、红旗、战号三个剧团,继续留在根据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随后在艰难的游击战争中,剧团人员相继被打散、牺牲,不得不解散。
虽然工农剧社运行时间不长,却为发展苏区红色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工农剧社的标牌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的标牌并列摆放于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诉说着红色往事。(韩文)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81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