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乡愁
绿意盎然的石山下村。 资料图片
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源头溧水,生态环境自然优美。走进这片山青水美之地,不但诗和画不在远方,而且浓浓的人文乡愁扑面而来。
溧水区晶桥镇的石山下村,因对面有座石头山,村在山下而得名。村子里有白墙黛瓦的旧式民居,也有造型各异的独栋别墅,更有掩映在花木丛中高低错落的明清建筑遗存。近年来,当地全面整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精心培育乡村建设新业态,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石山下村新图景”。除了新型农业和溧水特色的手工业,还为城里人,特别是青年人来此创业创造了不同板块,一处隐藏在丹桂中的老宅,或许就是一间创作室。
走进石山下村少不了要参观村史馆,这是村子的一张名片。村史馆内设有“印象、热土、宗源”等不同篇章,展示当地民俗文化、村规民约和长寿之星、道德模范、莘莘学子的资料图片。我们从静静停放的老纺车、旧犁耙中,看到了先祖带来中原农耕文化、纺织技术,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垦田、繁衍生息的岁月。也从“十三本宗谱及英才先贤”陈列中,看到修德立身、策名效忠,把家与国连在一起的高尚情怀。而“热土篇”,则追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红色历史,站在油画《陈毅粟裕新桥会师》前,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点燃的抗日烽火,听到“抗大九分校”传出的抗日歌声。
村史馆只是承载人文乡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有着文化积淀的乡村,全国还有很多。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个乡村都是刻印着一片乡土人文特色的“博物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地方特别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拓展提升乡村的人文内涵,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在分类打造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中,配合村史建设,将村庄的大事记,村里的乡贤名人、好人好事,村民用过的老物件等陈列出来。这既是历史留存的见证,也能帮助村民和游子留住乡情、记住乡愁。以此,让后人明白自己的村落是哪位先祖带着族人从哪里迁居而来,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经过哪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人丁兴旺。谁为这个村修桥、铺路、办学校、立祠堂;谁是这个村的第一位战斗英雄,第一位大学生,第一位脱贫致富的劳模。以口述历史、编修族谱等不同形式挖掘人文历史,在寻根溯源中,弘扬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位哲人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祖先,也是他自己的后人。他设计了自己的未来,也继承了自己的过去。”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留住乡愁结合起来,不是一阵子,也不是一代人,不是一个模板,更不能一成不变。今天,我们建设的某个美丽乡村,未来或可能成为又一处名胜古迹。今天,我们传承历史文化的乡愁,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乡愁。或许,晨出晚归,我们不能在路上看到二伯赶着的牛车,不能在山头听到牧童的短笛,但那赋予现代文化元素的花灯、彩绘、民宿、书屋,还有村人憨厚的笑容,始终蕴含着一抹熟悉的乡愁。一个几岁的孩子过年给老人磕头,或许20年后他成了大学生,30年后他成了尖端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海内外闻名了,而儿时的记忆仍是他温暖的乡愁。
如此,村口的老槐树才能亭亭如盖,泽被后人,世代散发着人文的馨香。(作者: 王平)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89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