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两袖清风”的于谦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清代诗人袁枚的《谒岳王墓》中,提到了两位长眠于西子湖畔的历史名人,他们就是宋、明两代匡扶社稷的英雄岳飞和于谦。于谦的于忠肃公祠与岳飞的岳王庙相去不远,祠堂前殿有“百世一人”的匾额,对于谦一生功绩给予高度评价,殿门两侧有民族英雄林则徐撰写的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该祠在清代由林则徐带头集资整修,现已被列为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起于谦,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一生,正如诗中的石灰一般,历尽各种磨难,却忠心不改,最终在史书中留下清白的美誉。
于谦为人熟知的功绩是在明朝中期领导了京师保卫战,击退了瓦剌大军的进攻,挽救了明朝覆亡的危机;而他深为后人景仰的品德,是一心为民、清廉为政、两袖清风。
于谦年少有为,23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了为官之路。宣德初年,于谦升任御史之职,在巡按江西时,他不畏强权,毅然为数百名蒙受冤狱的人平反。明宣宗朱瞻基认为于谦能够担当大任,于是提拔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遍访辖区,考察民情、征求民意,及时将兴利除害的谏言上报朝廷。针对赈济贫困,于谦上疏提出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将谷物分发给贫困百姓,等到秋后收回,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予以免除。针对黄河水患,下令加固河堤,并按里数设置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针对镇守将领犯律垦荒,下令将这些私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于谦前后在河南、山西任职19年,可谓殚精竭虑解百姓之难、抚百姓之苦,深得民心,被贫苦百姓称为“于青天”。
于谦为官清正刚直,从不拉拢私交,每次进京述职时,都是两手空空。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表示一下人情,他笑着举起袖子说:“我带着两袖清风!”他为此专门作了一首《入京》诗,以表心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说手帕、蘑菇、线香本是改善民生的东西,却因官场的不正之风,反而成为百姓的负担。我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以免百姓对我说长道短。于谦用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场拉帮结派、送礼进贡的不正之风,表达了自己坚持操守、清廉为官的铮铮风骨。
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为守护黎民、保卫国家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留给家人的,也只有两袖清风而已。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日常生活非常简朴,居住的房子仅够遮挡风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更加勤勉为国,经常就住在当值的寓所内,极少回家。后来,皇帝见他一心为公,不为家人置办任何家产,就专门赐给他一套西华门的府第。于谦坚决推辞说,现在国家境遇艰难,我怎么敢自己安居呢?然而,皇帝还是硬把府第赐给了他。于谦没有办法,就把历年所得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逐一写上说明,封存在府第的正室之中,每年只象征性地过去看一眼,然后依旧住在当值的寓所内。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功劳最大,但他却从不居功,所得的赏赐能推就推。有人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担任要职,于谦坚决反对,绝不让儿子滥领功劳。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朝廷派人查抄他的家产,负责查抄的人惊奇地发现,这位曾经备受皇帝倚重的兵部尚书,家里竟然没有一点多余的钱财。
于谦的清廉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家族,他的后人虽然官位不显,但却能清廉为政、清白做人,族人为让这一优良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将家族堂号取名为“清风堂”。(徐晓方)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lsjd/p/975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