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从古诗词看治官察官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积极总结中国古代肃贪与奖廉并举的治国理政经验,从历史中得到启迪。中国古代诗词中不乏对肃贪和奖廉的论述,其所见治官察官的历史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推行科举试法,以激发士人习法读律
唐朝统治者经历了隋末炀帝“宪章遐弃”“不以官人违法为意”以致转瞬覆亡的历史变局,深刻认识到官员习法读律的重要性,在科举考试中开设明法科。宋朝也以法制相尚,将法律引入科举考试,又命“诸科始试律义”;“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科举试法的创新,改变了“近世士大夫,多不习法”的风气,激发了士人习法读律的积极性。苏轼在《戏子由》中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他认为,读书人只有熟读并精通法律才能辅佐皇帝治理好国家。又如,苏辙在《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中说:“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兼通法律”反映了当时读书读律、既崇儒术亦申律学的时代特点。再如,理学家陈襄在《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中说:“忧民极反覆,责已未周详。法律行随手,诗书坐满箱。”可见,读书读律已经成为宋代士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考课之法,以提高官员队伍素质
中国古代的职官考课是对官吏才干和职守的考核,据此“黜陟幽明……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以使职官“纳于百揆”而“无废事业”。苏洵说:“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考课将惩贪与奖廉联系起来,有助于官吏勤于职守和提高官员队伍整体素质。古代诗词中不乏考课奖廉的记载。例如,宋代采“磨勘”之法,考课京官或幕职州县。宋人毛直方在《赠督师曹将军》诗中写道:“将军名已草木知,干戈俎豆睢阳时。已分勾当江南归,流芳奕叶今孙枝……”此处“勾当”是指经审计司审计“给受奉料”“兵马逃亡收并之籍,诸司库务给受之数”等情况。从“已分勾当”结果来看,曹将军清清白白,故磨勘后迁转官阶,荣归江南,“流芳奕叶今孙枝”。又如,明代采“考满”之法,考绩内外官。明英宗正统四年,况钟任满赴京述职考绩,七邑耆民为其饯送,他为此口占四首。诗句“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和“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充分展示了他任苏州知府的九年内,在处理地方政务和职业操守方面的责任担当与超然洒脱。
倡廉吏执良法,以推进实现善治盛世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文人大多将廉吏执良法视为达善治、出盛世的重要条件。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明法律令”者为“良吏”,“不明法律令”者为“恶吏”。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追述了唐前期出现安定繁荣景象的原因之一是选人得当,官吏清廉。诗曰:“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又如,南宋诗词家刘克庄任潮州通判时,州里一个姓魏的录事离任,他作《送魏录事》以诗送别:“君去民称颂,吾州录事廉。平心决蛮触,恕笔谳髠钳。守法仁人勇,持身处女严。城中旗傍盛,不欠恶诗拈。”在诗中,他称颂魏录事是一个清廉方正之人,以公平公正之心裁判狱讼、施行刑罚,坚守法度有仁人之忠勇,谨严持身有廉洁之节操。此外,也有诗人从揭露现实的角度反证良法与廉吏相统一的重要性。唐德宗建中元年颁行两税法,以减轻农民负担。然而,随着政治腐化和吏治败坏,两税法逐渐偏离了立法初衷。白居易作《秦中吟十首·重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和“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两税法因吏治败坏而沦为贪吏横征暴敛工具的残酷现实。
严惩昏懒庸贪,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是古人对于官之于国的重要性的基本认识。历代开明统治者均奉行“明主治吏不治民”理念,通过严惩昏懒庸贪之官,以净化政治生态,达到治官察官的目的。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寻见许多具体事例。唐宪宗元和四年,御史元稹奉使两川按察,劾奏已故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和非法籍没,严砺“虽死,其属郡七州刺史,皆坐责罚”。尽管元稹回朝后受到严砺朋党排挤而被调任,但他查办此件藩镇大案,客观上对东川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起到了振衰起敝的作用。白居易在《赠樊著作》一诗中赞曰:“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又如,宋朝推行监司互监法,以防擅权而自用。欧阳修任谏官期间,向仁宗皇帝上书,纠弹御史王砺“阴徇朋党,挟私弹事”,王砺被问责降官。欧阳修的直谏,一定程度上为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营造了相对良好的政治氛围。欧阳修后在《述怀》诗中自陈:“壮年犹勇为,刺口论时政。中间蒙选擢,官实居谏诤。”而诗句“岂知身愈危,惟恐职不称”更是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他的责任担当和大无畏精神。此外,有的诗词还描写了贪官行刑前的幡然悔悟,极具教育意义。太守陈璠因贪污罪被处死刑。临刑前,他写下《临刑诗》,真心忏悔,以警示同僚和后世为官者:“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严格御史选任,以保障监察职能发挥
监察机关以纠弹“官邪”为重要职掌,监察官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司”,位卑而权重。因此,历代均重视监察官的选任,首重其道德品质,非具备刚正廉洁、忠于职守、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的风骨不得任用。此外,监察官还必须科举正途出身,明法律令,有地方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监察官严选严任,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刚正不阿、纠弹不法、名垂青史的监察官。明宣德年间,监察御史吴讷受朝廷之命,巡按贵州,考察“三司”吏治。在返京途中,有人称奉“三司”之命向巡按大人馈赠黄金百两。吴讷不接馈赠,反取文房四宝,在礼盒上作《题礼盒》诗,以示回绝:“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读罢此诗,巡按御史吴讷风骨凛然的一身正气跃然呈现。又如,明嘉靖三十二年,监察御史杨继盛上书《请诛贼臣疏》,力劾严嵩,后遭诬陷入狱。他在狱中作《言志诗》:“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这些监察官严格履职,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京凯:中国政法大学)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lsjd/p/1003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