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蔡绝粮
“陈蔡绝粮” 又名《在陈绝粮》,是出自周口淮阳的一则成语故事。据记载:孔子陈蔡绝粮的地点在今淮阳县城外西南隅。古籍记载孔子虽被围困绝粮,仍“弦歌不衰”,于是后世在当地建“弦歌台”。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任小司空不久,即被提升为与三卿(司徒、司马、司空)并列的司寇,掌管鲁国的公安司法工作。
鲁国国君接受齐国所馈赠的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对鲁国非常失望,不得已寻找新的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在陈国住了三年。吴国攻打陈国,兵荒马乱,他便带弟子离开意欲往楚国去。
从陈国到楚国,中间要经过一些吴、楚两国争夺的小国,蔡国便是其中之一。
楚昭王听说孔子到了陈国与蔡国交界的地方,派人去迎接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互相谋划,说:“孔子乃当今圣贤,所揭露与嘲讽都正中诸侯各国的弊病。如果他为楚国所用,那陈国和蔡国就危险了。”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
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所带的粮食吃完了,与外面也无法往来,他们只能靠吃野菜维持,几乎性命不保。但孔子并没有因被困断粮而有丝毫烦恼,反而更加精神抖擞地讲学,绝粮七日,弦歌不衰。
子路身有武艺,向孔子说:“我出去寻找粮食,总会找到村店,总有好心人会赐予我们粮食。”孔子微笑着说:“受不了苦了是不是?平时人家给我送礼我都不收,岂能让你出去讨赏赐?人在困难的时候,清廉自守是修身的好时机。咱们不是还可以挖到野菜充饥吗?”他觉得这时身处逆境,正是对弟子们进行修身教育的好机会,于是便对弟子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直心直性的子路内心对如此困境很不理解,说:“为什么夫子积德行义如此之久,还会遭受困厄?”孔子告诉他:“一个人能否遇到良好机缘,是时机问题;一个人贤与不肖,则是他的才能问题。”接着告诉他:“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尽力而为是人的本分,生死富贵是命运的安排,所以君子即便身处下位,也应忧患家国天下的大事;居于穷困之所,也能有深远的谋虑,如此才会有长久光明的前途。”
子贡虽然能认识到夫子之道至大至深,但却认为既然此道为世人所不容,是否可以降低道德标准,来暂时寻求一个容身之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孔子,孔子慨叹道:“人生在世,最可宝贵的乃是修养道德,至德的大道是不可以降低标准的,怎么可以为一时穷困而苟且偷生呢?”并希望子贡志向更加坚定,思虑更加深远。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对老师所奉行的大道了解通透。孔子以子路、子贡提出的问题让他发表看法。他和老师一样,不被眼前的困境所障碍,也明白大道不为世容的缘由,于是说:“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他坚守正道之心,与夫子并无二致。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非常欣慰,感慨道:“有这样一位学生,老师感到欣慰。颜氏之子啊,假使你有很大的资财,我愿意为你辅佐,多么志同道合啊!”
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德行坚定。他内心笃坚,从容不迫,坚持自己的方向,犹如涓涓清泓一如既往地向前流淌,润泽群生,使道德的光芒越发灿烂。只有明白道理的人,才会真正做到这样。(周口市淮阳区纪委监委 郭哲)
原文链接: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lzwh/xl/article3a67294aa1da4191aa863fb913657eb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