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书香
从小,自己是读杂书长大的。随着年龄增长,绝不向学生或青年人推荐,要读哪些文学作品。毕竟,每个人的性情、喜好与需求都不同,读书多了,自然能分出好坏。光吃精细食品,不利于健康,免疫力也不会好。常吃五谷杂粮,营养均衡,随着阅读量渐增,自然能分清哪些是精品哪些算垃圾了。
阅读,当然有好恶。平心而论,我更愿读思想与历史类的图书,其中,当然隐含着利益关系,那就是涉猎文字的精神含量。我的写作是关注现实的,现实是历史的映象与遗留。倘若历史都搞不清楚,那么,现实就深刻不了。现实题材的生命,是真实,是中肯。可惜,这种奢求对任何作家而言,都不容易。现代人的记忆,消失得很快,甚至只记对自己有用的,任意隔断、涂改甚至编造历史。显然,这正是阅读与创作的一大门槛。
老家有句民谚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年轻时,枕边放着很多喜欢的书,也喜欢躺着看书,有时,看得昏天黑地,读武侠小说以及西方的福楼拜、莫泊桑与托尔斯泰等,都是整夜整夜地读,特别上瘾。等到古稀之年,对“枕边书”就愈加挑剔了。那些好看的、拿起来放不下的,不会放在枕边。极其重要、须认真阅读、还会做笔记的,也不能丢在枕边,那些精品,需在写字台前坐着读。
最近,“枕边书”是王东岳的随笔集《知鱼之乐》。此外,还有刘泽华的《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其实,枕边的一部书,足以精心阅读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其中,当然包含着自身的艺术追求与广阔的思想欣赏,因此,枕边书香,更容易碰到知音,常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凡优秀的作品,任何人都会喜欢。与之相对,绝不喜欢卖弄做作、华而不实的文字,只要一眼看出有假或败笔,立刻丢掉不看了。特别喜欢阅读古人在一些书上的批注。比如,金圣叹在《西厢记》《杜工部集》上的批注,还有《女仙外史》每一章后面诸多名家的批注等等。品评名著,读者有权畅谈个人心得,即便是吹捧,也非泛泛而论,每种看法都与众不同。
毋庸置疑,任何有深度的阅读,既可鉴赏,也需比较。唯其如此,才能从各种读物当中,遴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我非常欣赏法国作家雨果先生。不过,他有两点令人好奇:一,雨果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矛盾冲突异常强烈,并富戏剧性,人物有浓郁的传奇色彩,风格接近《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更适合改编成戏曲或者电影。有趣的是,读完《雨果论文学》之后,反倒更摸不着贴切的答案。二,七十多岁时,雨果先生用半年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九三年》,当然不是“水货”,这部作品笔力依旧,锐气不钝,堪称上乘力作。雨果先生著作等身,他当过官,逃过难。总想弄清楚,为什么熬到老年,他还有这等脑力与体力呢?难道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自身的智力、知识、经验与创造力,必须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才能转换为艺术与思想的创作灵感吗?看来,古今中外,每部名著背后都隐藏着作家们彼此不同的创作历程。即便中国人珍爱的“枕边书”,也跳不出这个奇特的圈子。说实话,创作与阅读,都属一种很有趣却不轻松的过程。(蒋子龙)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h/104692.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青史斑斑丨何以满江红
下一篇:知味识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