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树之城的“金耳朵”
图为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间直播间内,一名主播正在直播推销木耳产品。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能拉动经济发展。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结合当地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还带动更多的农民到县城买房、更多的年轻人留在县城就业。
夏日的柞水县,一排排现代化的木耳大棚和露天地栽木耳基地格外引人注意。随着气温升高,新鲜木耳又迎来采摘季,趁着好天气,农户抢抓农时加紧采摘、晾晒,棚内棚外一派繁忙景象。
柞水县,因柞树多而闻名。柞树正是生产木耳的绝佳树种,加之这里地处秦岭南麓,植被覆盖超过75%,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发展木耳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以柞树种植木耳由来已久,但传统的木耳栽种方式产量低,销量少,柞水木耳也因此“养在深山人不知”。
为破解木耳产业的发展难题,也为探索出柞水县脱贫新路径,依据地方资源优势,木耳产业被确定为柞水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2020年4月20日,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实地考察当地产业扶贫成果,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脱贫后,柞水县坚持把木耳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坚定不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大棚累计达到2519个,生产基地80个,2021年木耳栽培总量9000万袋,2022年计划栽培规模达到1亿袋,现已种植春耳7160万袋,全县‘三带六区、专业村支撑、大户带动’的木耳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中心干部袁晓勇告诉记者。
走出深山,走向富裕,这是当地人对“小木耳”寄予的厚望。随着产学研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紧扣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柞水木耳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具有领先地位和特色优势的产业之一。
一片柞水木耳的生产流程体现着多项科技成果。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柞水县已形成原种研发、技术管理、分拣包装、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的木耳全产业链。“如今的柞水木耳,在物联网大棚生长,在无菌室标准灭菌,无人值守机器人装袋,全面步入‘智能时代’。”借助西北大学和阿里云计算公司技术,柞水建成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开发了市场信息、生长监测、农事咨询和质量追溯四大模块,实现木耳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全程可查可控。同时,加强秦岭生态适生优质菌种研发,柞水1号—5号5个优质菌种全面推广,金耳、玉木耳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亦逐步推广。
“我们积极联系企业、高校院所21家,召开了柞水木耳产业链发展暨精深加工技术研讨会,从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三产端、生物科技端精心策划包装了40个总投资116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重点推动木耳饮品、木耳休闲食品、木耳保健品等加工端系列产品发展,千方百计吸引实力企业来柞投资兴业。”袁晓勇介绍,柞水县以木耳产业撬动“菌果药畜茶”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建成2000亩茶叶种植示范园,形成以木耳及农特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小木耳成为致富的“金耳朵”,不仅产业规模逐渐壮大,更新增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吸纳了大量当地及附近农村劳动力。
在柞水县金米村一组组长陈庆海家客厅里,放着一张装裱了的照片和一幅书法作品。照片底下写着:“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与当地群众亲切交谈。”照片旁的书法,写着三个大字:“好好干”。
曾经,陈庆海是村里的贫困户,年轻时在镇里一家矿上打工,后在村里的帮扶下当上了护林员,又去了村上的木耳基地打工。
看到县里木耳产业的发展,陈庆海认准了这是一条好出路。打算种木耳,可是没钱没技术,怎么办?好在,县上有木耳产业发展政策——“借袋还耳”。
2019年底,陈庆海一下就借了5万袋木耳,2020年3月他又借了5万袋木耳。到了“还耳”的时候,第一次借的木耳赚了3.3万元,第二次赚了3.5万元。如今,他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接受采访时,陈庆海正在组织大家采摘木耳。“今年,我和几名村民合伙,又承包了20万袋地栽木耳。”陈庆海说,“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棚时,叮嘱我们要‘好好干’,这三个字我始终记在心里。继续种好木耳,不仅是我,我们大家的生活都一定会越来越好。”
截至目前,柞水全县所有木耳专业村实现科技人才全覆盖。通过立体化种植技术,在村民房前屋后、庭院菜园等零散空地发展木耳种植,让留守老人、妇女等弱势劳动力实现增收。“全县木耳种植户累计7525户,户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袁晓勇告诉记者。有了工作和收入,不少人在县城买房、安家,柞水县人气越来越旺,环境也越来越好。
原文链接:http://www.qinfeng.gov.cn/info/1991/18489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